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贷款知识 > 金融诈骗套路多,如何守好“钱袋子”

金融诈骗套路多,如何守好“钱袋子”

贷款知识 金融界 国盈

近日,北京市民王先生接到一个境外陌生电话,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人员,表示王先生在平台上购买的年货中了大奖,通过提供二维码可获得高额现金返利。“那人一上来就能说出我的订单信息,包括在哪家店下的单,下单时间,信息都是准确的。”幸运的是王先生平时警惕性较强,便留了个心眼说了一句“你这电话怎么是境外的?我再拨打购物网站的官方热线问一问”,结果对方便直接挂掉电话。此后王先生通过平台APP与客服取得联系,客服则回应“是诈骗电话,不要进行任何操作”。

近几年,类似王先生遇到的诈骗活动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公司及个人假借投资理财名义,以高额返利为诱饵,通过保本高收益、无风险、有担保等虚假宣传,诱骗广大群众,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损失。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除了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不法分子的处罚力度之外,各类金融机构也须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事前做好宣传防护,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共同守护好消费者的“钱袋子”。

诈骗套路频现

如今,电商购物愈发普及,电子支付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整体来看,最近两年内77.02%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付款,71.32%使用过现金进行支付。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给金融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更便利的金融服务渠道、更丰富的产品选择以及更具包容性的服务模式与产品。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比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欺诈、个人金融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过度营销带来的过度贷款等非理性消费,这些都在不同层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构成侵害。

在金融诈骗方面,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为利所图的心理,以高额报酬吸引人们办理银行卡,并利用这些银行卡从事非法赌博、洗钱、传销等活动;还有骗子以“无需抵押、没车没房没工作,凭身份证当天即可放款20万元至50万元”来吸引急用钱者,随后要求缴纳高额手续费,往往贷款没到手,手续费先被骗走。

业内专家表示,网络诈骗的花样虽层出不穷,但也都大同小异,都是抓住人性的弱点。除了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诈骗分子还会利用贷款保证金、虚假APP等形式进行诈骗,向被骗者索要二维码等。为了更好防范诈骗,消费者应做到个人信息不泄露、不明链接不点击、可疑账户不转账、兼职刷单不参与、网络贷款防陷阱、平台投资不轻信。

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有专家表示,与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相比,公众在提升金融素养、掌握金融消费权益等方面的成长速度相对迟滞。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老百姓如何守好“钱袋子”,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机构的职责所在。

消费金融作为与消费者联系最为密切、最直接的金融领域之一,从业机构践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已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根基。从实践中看,消费金融公司在推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主要有如下重点:一是加大金融消费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帮助消费者掌握金融消费知识和能力,理性参与金融消费;二是严惩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行为,畅通投诉咨询渠道;三是不断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以良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定期在其官方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推出系列防诈骗知识科普小视频。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在春节前夕也向广大金融消费者发出提醒,表示消费者在作出投资、借贷等金融消费决策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辨别平台真伪。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意识,统筹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有助于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

《报告》显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在金融态度方面我国具有优势,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还有差距。从重点群体看,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

因此,在引导消费者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提升消费者整体金融素养水平的过程中,需关注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在适应金融数字化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依赖传统渠道和方式满足自身的金融需求。要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金融转型风险,保持足够耐心,避免老年人在转向数字渠道时遭到非法金融活动的侵害,加大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则要加强金融教育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金融教育战略地位,避免其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和冲动交易。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金融教育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有益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融诈骗套路多,如何守好“钱袋子”":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464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