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考核、不良核销还原、单列信贷计划……支持小微细则落地,下面是第一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已核销贷款还原
3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为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优化“两增两控”总体目标、分类实施考核、完善内部机制建设等一系列的细化方针。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通知》亮点非常多,其核心在于从多方面去落实之前在顶层上要求的银行回归本源、加强支持民营企业薄弱环节的政策。这份文件是监管细化落地的具体实施措施。
“既有监管上的约束,又有激励。既有原则性的要求,也有一些非常具体的规定。并且还考虑到不同银行的差异化,避免出现‘一刀切’和“运动式”放贷,体现了监管的精准化。”曾刚称。
分类实施差异化考核
对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邮储银行,银保监会称,考核指标是:努力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
具体而言,差异化考核为,5家大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2019年力争总体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0%以上”。对2018年完成“两增”考核目标(或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以及利率指导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0%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报银保监会同意,可适度放宽考核要求,确保至少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低于年初水平,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
曾刚表示,差异化考核是这份文件的一大看点。以前不少大银行倾向对大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可能占比较小。对国有大行提出30%的增速要求,是经过严密计算的。若大行能完成30%的目标,那对整个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将具有重大作用。不过大行之间也有差异,文件中提到的上述变通办法,也是考虑到部分银行的现状。
“分类实施考核既保证了对小微企业总体上支持的要求,又能兼顾不同银行的自身情况,可以调动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去实现制定的政策目标。”曾刚表示。
而对于地方性法人机构,银保监会表示,考核指标为各银保监局辖内法人机构努力总体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
差异化考核则体现在:在辖内法人机构信贷计划总体完成“两增”考核目标的前提下,可对部分机构实行差异化考核,相关标准或条件由各银保监局自主制定。对辖内2018年完成“两增”考核目标(或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以及利率指导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超过一定比例的法人机构,经报属地银保监局同意,可适度放宽考核要求,确保至少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低于年初水平,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
对辖内涉农贷款占比较高的法人机构,可选择将其“两增”考核计算口径扩大为“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型其他组织及个人经营性(非农户)贷款、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
曾刚表示,一些中小型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一直以来主要客户是小微企业。若再让这些机构大力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比重,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考核。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2018年完成“两增”考核目标的,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允许其在考核时将当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金额还原计算。符合不良贷款核销还原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在报送2019年信贷计划时向监管部门提交申请。其中,大中型商业银行由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审核,地方性法人机构由各银保监局审核。
曾刚表示,小微企业不良偏高,若不核销,包袱越来越重。但若核销,银行人员不但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还没有算入业绩,“吃力不讨好”。这项措施的变化给银行提供一个很好的激励,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
银保监会称,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高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分值权重,将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与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优及提拔任用挂钩。进一步优化对基层信贷人员的考核激励方式,适当下调利润考核要求。
此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点明确对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进一步将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贷款容忍制度有机结合,对分支机构可执行差别化的容忍度。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未超出容忍度标准的分支机构,在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行为的前提下,可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小微业务部门和从业人员免予追责。
曾刚称,从监管层面提高风险的容忍度,落实到银行内部,具体实施为考核机制。《通知》中对不良率的适度容忍,提高了银行容错能力,为在银行的一线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激励。
“过去以追求中短期利润的考核机制将得到适度的调整和优化,更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当然,从长远看,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和风险补偿的问题,考虑通过货币政策对支持小微企业的国有大行进行引导和激励,例如结构性降准或者降低风险准备金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地完善政策落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曾对记者表示。
单列普惠小微信贷计划
《通知》还称,单列信贷计划。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初要以完成“两增”目标为导向,在客观预估当年本行各项贷款增速的基础上,单独制定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并分解至各一级分行。信贷计划需经本行主要负责人签字认可,执行过程中不得挤占、挪用。
对于买入转让信贷资产额度纳入“两增”考核范畴。当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转出方在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该项信贷资产时,转入方应将转入的信贷资产进一步细分,将其中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填入1104系统S71报表中的相应科目(历史数据不追溯调整),纳入“两增”考核范畴。
曾刚表示,加大单列信贷计划是对以前政策的延续、更进一步的强化。以前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大型商业银行会有普惠小微信贷计划,会对信贷进行专项管理,但是不少中小银行没有做这方面的规划。当下,单独制定普惠型信贷计划有利于对小微企业的进一步专项支持,银行从内部制度上落实对实体经济扶持的人、财、物的规划。
此外,曾刚表示,银行应优化信贷技术和方式,利用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深度挖掘自身金融数据和外部征信数据资源,加强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来提高对小微企业风险分析能力和定价的能力。
加强已核销贷款管理
来源:zqrb.cn
本报记者 吕 东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愈发重视资产质量的稳定,在政策的要求下,屡屡通过包括不良贷款核销在内的多种手段加速不良资产处置。
日前,挂牌于新三板的梅州客家村镇银行(以下简称,客家银行)披露了该行不良贷款核销公告。而此前不久,H股上市的泸州银行也对外披露了相同计划。不难看出,商业银行正在加大力度核销不良贷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炎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尽责追索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银行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不良贷款核销。通过这一方式,将使得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下降。此外,在减轻不良贷款包袱后,不但可以提高银行当年不良贷款处置金额,也将会为银行加大信贷释放更多的资金。
两家银行披露核销公告
近期,在新三板挂牌的客家银行及H股上市的泸州银行均公告披露了不良贷款核销动向。
客家银行日前对外披露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不良贷款核销的议案》。根据政策要求和相关规定,对于在经营过程中,通过与对方协商、法律诉讼等多种方式均无法收回的26户不良贷款进行核销,本次核销贷款金额共计638.16万元。
无独有偶,同样在此前不久,H股上市银行泸州银行也对外披露了核销不良贷款事宜。该行公告透露,在2018年,泸州银行在经营中产生了两笔以保证方式作担保的贷款,因上述贷款的贷款人及保证人于2019年10月份开始停止及未履行还款义务,在其后形成不良贷款。
为减少低效资产对资本的占用,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力度,优化资产结构,有效盘活信贷存量并推动该行稳定持续发展,泸州银行董事会决定对两笔本金合计共2亿元的不良贷款进行核销。
根据泸州银行内部授权方案,该行董事会有权决定处理金额在1000万元以内的各种财务损失(包括贷款损失核销)。由于上述两笔单户贷款核销本金各自分別高达1亿元,已远超该行内部授权范围,因此将在下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提呈股东两项普通决议案,以审议及批准核销这两笔不良贷款。
据了解,根据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泸州银行已对这两笔不良贷款分别计提减值准备约8657万元,核销这两笔不良贷款本金预计将需进一步分别计提减值准备约1343万元。该行同时表示,已对上述两笔不良贷款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并在贷款出现风险后已进行内部整改,进一步完善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只有进行不良资产核销。这会让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应有所下降,增加其资产质量的安全性。此外,银行进行不良贷款核销除了符合自身制定的相关规章外,还应符合《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等各项规定。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客家银行及泸州银行业绩报告发现,上述两家银行今年以来确实承受着较大的盈利和资产质量下滑压力。
客家银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45.93%,然而该行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仅322.28万元,同比下降85.64%。泸州银行对外发布的三季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该行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24亿元,同比下降19.28%。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家银行均未披露截至三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而根据半年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客家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4.58%,较去年年末1.38%的不良贷款率出现大幅激增;泸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3%,也增加了0.59个百分点。显然,面对不良贷款率的快速增长,尽管同样面临盈利下降的压力,这两家银行还是在加快核销不良贷款步伐以期缓解资产质量持续下行的压力。
贺炎林对记者表示,资产质量是银行立身安命的关键,良好的资产质量是银行持续获得盈利的保障。对经营中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计提,甚至核销,有利于把控不良风险。因此,银行宁可损失一些盈利也要保证资产质量的安全、把控不良风险。
有助于释放更多信贷资金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4%,相比去年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为了控制资产质量下滑,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也要求,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其中也包括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
面对政策要求和自身缓解资产质量滞后效应所带来的冲击,各家银行均通过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等手段持续加大。
相比于挂牌新三板和H股上市的银行,目前A股上市的37家银行虽然未披露针对核销不良贷款的公告,但多家A股上市银行在半年报或三季报中,均对不良贷款核销进行了说明。如平安银行三季报中就指出,该行今年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和清收处置力度,前三季度核销不良贷款404.02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核销210亿元。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就表示,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达1.7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
银行通过大幅度核销不良贷款,使其资产质量在第三季度单季出现了改善的迹象。刚刚披露的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虽然36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末有所增加,但与今年6月末相比,有19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占比过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出现企稳的态势。
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核销不良贷款后,银行可用的信贷资金也会相应增加,也就有了新的放贷空间,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核销可以减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包袱,这将会为银行加大信贷释放出更多的资金。”贺炎林指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已核销贷款还原(加强已核销贷款管理)":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dkzs/9774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